9月19日-9月24日,《中钢网》市场调研小组驱车前往千年古都西安,先后走访钢厂办事处、钢贸商、终端企业、钢材市场、在建项目等多地,尽可能地搜集一手资料,试图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探寻钢铁流通行业在西北内陆发展的真实情形,藉此为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些微参考。
概况:钢材输入性市场
(资料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陕西钢铁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发展至今仍未形成规模,且结构性矛盾突出。据陕西省钢铁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每年所需钢材约为3000万吨左右,但其省内每年钢材产量约在1600万吨左右。
作为资源大省,陕西有充足的焦炭和电力资源,但却缺少冶炼粗钢的原料——铁矿石及石灰石、白云石等资源。此外,陕西地处内陆,不靠海不沿江,国外铁矿石到厂比沿海钢铁企业多1200公里陆上运输费,这使陕西粗钢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水涨船高”。
种种原因造成了陕西钢材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缺口,也让其成为了一座典型的钢材输入性城市。整体而言,西安以经营龙钢、建龙、建邦、晋钢、宏达等钢厂建筑钢材为主,以板材、型材、管材为辅。
纵向来看,西安钢材市场的发展和全国钢材市场发展一样,经历过行业的几轮跌宕起伏,也经历了不断搬迁、洗牌转型的数次波折。
横向来看,与中西部相邻核心城市相比,如郑州、成都、武汉等地,西安市场年交易量、需求量都不算大,市场活跃度相对较好。
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西安大部分钢贸企业已经搬迁至写字楼,传统的“前店后仓”模式被远程看货、线上下单交易方式所取代。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场经营建材的钢贸企业大大小小有上千家,加上板、型、管材约有2000多家,它们主要分布在东二环附近中储物流、保亿大明宫、悦邻荟、豪顿国际、新中企等地方。
随着市场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调整,西安钢贸市场商家也逐步形成了阶梯式分化:第一梯队,以钢厂一级代理商为主、业务条线多,年出货量15-20万吨左右,约四五十家;
第二梯队,以有一定资金实力或有创新经营思路的主流贸易商为主,年出货量10万吨上下,约有100家左右;
第三四梯队,多为体量较小的贸易商、个体户为主,数量最多,大几百家往上;
在行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西安钢贸行业正由过去的传统型贸易向新型贸易模式转变,新生力量在时间的沉淀中渐渐浮出水面,思路新、经营模式灵活、敢于创新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逐步成为中坚力量。但在新生代钢贸圈中,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转圈货、玩空单等行业乱象。
现状:平稳“过冬”活下去
2023年以来,钢铁行业延续低迷走势。据中钢网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在TOP50上市钢企中,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的达34家,占比近六成;净利润同比下滑为36家,占比7成以上。营收下降、净利润下滑、亏损面扩大,成为TOP50上市钢企2023年上半年财报的普遍现象。
“难,今年比去年更难。”采访中,众多钢贸商纷纷表示,今年市场经营情况还不如去年,出不动货、需求低迷已经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降低库存、缩小经营规模,已经成为钢贸企业不约而同的操作模式,不赔钱平稳“过冬”是大家的终极目标。
作为西安本地规模较大的钢贸企业,陕西盛泰达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泰达”)坐落在未央区太元路保亿大明宫国际,目前下属6家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建材、型材、管材、钢绞线、水泥、成品油、地产、金融等业务。其中,钢铁贸易板块交易量在100万吨左右,排名陕西省内流通行业前列。
盛泰达总经理薛锦涛表示,公司今年虽然并未出现较大的业务下滑,但订单量也未见上涨。“今年行业整体不景气,下游和终端的需求始终没有起来。因此我们一直保持低库存的状态,库存少建,尽量不建,3天之内能消耗完毕最好。”
众所周知,房地产和基建是我国钢铁需求的支柱行业,占据了钢铁下游需求的半壁江山。其中,房地产作为钢材消费里最主要的用钢行业,其占比达到了钢材总消费量的35%左右。
据薛锦涛介绍,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转变,建筑钢材市场正在进入存量时代,螺纹钢等传统建筑用钢需求难以重现以往高增长局面,盛泰达已经逐渐向市政、基建、园区、风力等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变革带来的需求。
在降低建材库存、增加板材等品类的同时,筛选一些回款较好的终端项目,以此来覆盖公司的运营成本。“市场不好的时候,安全更重要,合作客户也要筛选。”
针对当前的行业形势,薛锦涛将其比喻为“下雪不冷化雪冷”。“疫情这三年,大家没有太大的压力。今年疫情结束了,大家原本满心期待市场会好一些,但实际上比疫情期间更严峻。”
而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薛锦涛持谨慎的态度,他表示,今明两年将是行业最艰难的两年,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经营模式,一半左右的钢贸商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当下稳健经营、谨慎操作才是良策。宁可错过、不要做错,保本过寒冬。”
转型:适合的才是最好
当下,钢铁行业正在经历“变革的前夜”,一场巨变正在悄然到来,行业兼并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转变......在暗夜中行走,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升级之路,才更能显现一家企业的生存与盈利能力。
新家和物资:用好金融工具
作为西安最早一批敢于试水期现结合的钢贸商,陕西新家和物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张早在2016年就开始尝试试水期现结合的模式来对抗现货市场的行情波动风险。目前,新家和会拿出约1/3的库存采用期现结合的模式来经营。
据了解,新家和经销龙钢、晋钢、海鑫等钢厂的产品,主营螺纹、高线、盘螺等,今年销量平均一个月1万多吨,较往年减少一半多,常备库存只保持在3000吨左右。
“行业整体都面临着亏损的状态,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传统价差模式企业就很难盈利。我们在摸索中发现,现货接合金融工具已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经营模式之一。”杨张表示。
作为80一代的钢贸商,杨张从在钢贸企业打工到创办“新家和”,在钢铁贸易领域耕耘了20多年,也“穿越了行业的许多个周期”,既经历了2008年至2013左右国内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狂飙,又经历了2016年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钢价的上涨。
杨张表示,新家和通过运用期现结合的经营模式穿越了行业周期,这中间摸索了很多年,也交过一些“学费”,“做大宗商品期现结合一定要重视,它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带来利润,但同时用不好会伤到自己,这是一把双刃剑。从期货到现货对企业来说,并不像理论上那么简单,一端是贸易,一端是金融,需要两个市场都能弄明白,在两个市场都能生存。需要有完整的分析、操作、风控体系,以及制度和业务流程和激励机制的完整配合才有可能做好。”
与此同时,他建议,钢贸商适当投机或者减少投机,尽量回归服务和贸易本身。“期现业务不简单的是套期保值,更多的是风险管控,套保在一年做一到两次,这一般要有大的趋势性的行情才能做到。主要还是做库存管理,期现结合来管理库存,更多的是赚取价差的收益,服务产业上下游,这是钢贸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向。”
滋华贸易:纵向延伸供应链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疫情三年来,大量的企业、个体户没能够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而有的企业勇于自我革命,书写着逆风飞翔、转危为机的故事,陕西滋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
据悉,滋华贸易成立于2012年,目前已发展集仓储、加工、配送、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大型供应链企业,自有1万平方米室内标准库房,常备库存3万吨,年销售各类建筑钢材80余万吨,2022年入选全国流通企业百强榜第49名。
由滋华贸易投资成立的韩城涵大新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主营各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用国标高强度钢筋焊网的智能制造研发销售服务,年生产能力12万吨,2019年成为中国金属流通协会AAAA级加工单位,2020年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网分会理事单位。
“模式创建未来,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滋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正门口的标语,是滋华贸易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的行动坐标。
滋华贸易总经理闫改娜表示,滋华贸易从2016就开始谋划转型,从单纯的钢铁贸易向钢铁上下游同时拓展,将主营业务延伸到原料、智能制造、一站式配送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我们几年前就开始筹备转型,那时候就想着做出点自己的特色。经过提前布局、多年尝试,我们也算跟上了行业发展的速度,目前滋华贸易各个板块已逐步完善成熟,从单一的钢贸拓展成为集代理、仓储、资源、能源、智能制造等多元发展。”闫改娜说。
闫改娜表示,滋华贸易自成立以来认真服务好每一个客户,我们的销售团队不是在客户现场,就在奔赴客户现场的路上。目前公司下游终端项目占公司销售量的70%。“公司不会盲目的只追求贸易量的增加,很多情况之下注重高质量服务的提升和下游保供。虽然目前地产行业不好,对建材影响很大,但是熬过当前的寒冬,就能迎来春暖花开。”
七禾带你去调研,最新调研活动请扫码咨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