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资料图)
猪周期的形成
猪周期表现为猪价的周期性波动变化,养殖户根据本期生猪价格,对自身产能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下一期生猪供应量,并最终呈现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它的循环轨迹一般是,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而猪周期形成的本质是在于供需错配,即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及出栏量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虽然猪肉消费季节性消费明显,但从年度来看,整体表现为刚性需求,因而猪价变动核心在于供给。由于生猪的生长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孕育约114天后仔猪出生,仔猪哺乳保育2个月后开始育肥,育肥4到4.5个月后即可出栏。总的来说,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到商品猪供给变化通常需要10-12个月,而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产能变化滞后于价格,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给的先行指标,理论上,能繁母猪存栏量与10个月后的生猪价格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图表 1:猪周期运行逻辑
数据来源:资料整理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生猪养殖周期
数据来源:资料整理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3:生猪价格走势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02
历史复盘:历轮猪周期行情表现及供给变化
根据生猪价格数据,按照生猪价格从区间低点上升至区间高点,再从区间高点跌至下轮周期前的低点为一轮完整猪周期来看,自2006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五轮猪周期,其中前四轮为完整的猪周期,每轮猪周期持续时间4年左右。同时也可发现,生猪供给是猪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前四轮猪周期分别因为蓝耳病、仔猪腹泻、环保禁养、非洲猪瘟这些因素影响,均是因为疫病或者行业政策导致的产能去化,从而推动猪周期拐点的出现。而第五轮猪周期主要是因为养殖利润亏损带来的去产能,而此轮周期当前尚未结束。每轮生猪低点均价位于为9-12元/公斤区间(多在10元/公斤附近),且低点有逐步抬高的趋势。
图表 4:2006年至今我国经历了五轮猪周期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一)2006年5月-2010年4月:蓝耳病致存栏降低,加速猪价上行
第一轮猪周期为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持续时间47个月,其中上行周期持续至2008年4月,约23个月,下行周期持续约24个月。此轮猪周期受到的外部驱动因素较多,包括2006年蓝耳病爆发导致生猪存栏降低以及2009年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问题等。
首先从本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来看,主要受疫病以及供给端问题驱动。由于2005-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养殖端利润降低,母猪补栏减少,养殖产能下降,猪价在2006年的5月触底回升。随后在2006夏季-2007年猪蓝耳病的爆发下,除生猪直接死亡造成的损失外,还导致种猪生产性能严重下降, 这从源头上加剧了生猪的短缺以及影响了产能恢复的节奏,2006年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降低了3.4%。因此猪价加速上涨,并在2008年4月见顶,期间猪价涨幅触及180%。
其次,从本轮猪周期的下行阶段来看,在生猪价格逐步达到顶点,养殖户母猪补栏积极性大幅提高,随着产能的逐步恢复,生猪出栏量增加,猪价开始回落。此外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导致需求受抑制,价格加速下行,并在2009年5月触及本轮低点。随后2010年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猪价维持低位徘徊。同时,从生猪屠宰量的变化也可反映出终端需求的疲软,2009年后生猪月度屠宰量同比高位回落。
图表 5:第一轮猪周期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6:生猪屠宰量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2010年4月-2014年4月:供需矛盾驱动,为经典猪周期
第二轮猪周期是从2010年4月持续至2014年4月,持续时间48个月,其中上行周期持续至2011年9月,约17个月,下行周期持续约31个月。此轮猪周期受外部因素驱动较少,正常的反映出了生猪行业产能去化以及恢复的情况,是由供需因素驱动的经典猪周期。
首先,从本轮上行周期来看。随着上轮猪周期持续2年的猪价下跌,养殖利润较差,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也出现连续两年减少情况,从2009年初至2010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由4987万头下降至4580万头,2010年 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触底,降幅触及8%。同时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严重的仔猪腹泻病,导致大量仔猪非正常死亡。因此猪价在2010年6月份触底后,便开始一路攀升,并在2011年9月达到此轮周期的高点,涨幅达107%。伴随着猪价的上行,生猪自繁自养养殖利润也从7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并在2011年7月份达利润最大值690元/头。
其次,从本轮下行阶段来看。随着猪价以及养殖利润的持续上行,拉高业内补栏意愿,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能繁母猪存栏在2010年8月开始触底回升,并在2012年10月达到存栏峰值,存栏量从4580万头增加至5078万头,涨幅达10.9%。猪价在生猪供应增加下也逐步回落,在能繁母猪存栏到达峰值后且有半年时间存栏都维持在5000万头以上的水平,因此猪价随后在10个月后到达底部,2014年4月为价格周期性低点。
在2013年 4-5月生猪养猪利润开始出现亏损,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月度环比下滑,此时由于亏损幅度小,去产能化速度也较慢,且期间因收储工作影响提振市场价格,去化暂时结束。但到了2014年1-7月猪价继续下滑,自繁自养生猪出现亏损而且不断加深,能繁母猪去化加快。整体来看,本轮猪周期下行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维持了31个月,主要是因为猪价从高点下滑到行业持续深度亏损所经历的时间较长,且能繁母猪存栏增加持续时间较长,产能去化周期也较以往拉长。
图表 7:第二轮猪周期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资料整理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8:2010-2014能繁母猪存栏变化
图表 9:2010-2014生猪存栏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0:2010-2014自繁自养生猪及外购仔猪养殖利润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2014年4月-2018年5月: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能去化
第三轮猪周期是从2014年4月持续至2018年5月,持续时间49个月,其中上行周期持续至2016年5月,约25个月,下行周期持续约24个月。本轮猪周期的产能去化主要是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推动猪价上行,下行周期略短于上行周期。
首先从本轮上行周期来看,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供给端的扰动,前期经历了养殖亏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的大幅下降,以及国内环保政策推动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
2011-2014年,全球饲料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也随之提高,叠加猪价处于下行阶段,加剧养殖亏损幅度。2013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也从5000万头以上的水平下降至了4990万头附近。随后,2014年开始,国内陆续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环保政策,环保禁养规定趋严,国家大力推动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因此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2014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
叠加生猪养殖在2015年上半年仍有亏损,加剧的能繁母猪存栏的去化,从2013年三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从5012万头降至3899万头,减少了1113万头,减幅达22.2%。猪价则在2014年5月份后开启上行之路,并持续至2016年5月,其中2015年上半年猪丹毒疫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下行周期来看,虽然能繁母猪存栏仍在持续下降,但伴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且大型猪企在前期扩张,大企业养殖效率提升,总的生猪存栏下降幅度相对没有那么明显,出栏生猪体重大幅增加,因此猪肉供给总量并未受到影响。叠加饲料养殖成本下降,猪价也在2016年5月开始从高点回落,养殖利润虽逐步有所下滑,但主要在2018年上半年才正式呈现亏损情况。
图表 11:第三轮猪周期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2:2014-2018能繁母猪存栏变化
图表 13:2014-2018生猪存栏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4:2014-2018自繁自养生猪及外购仔猪养殖利润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四)2018年5月-2022年4月:非瘟催生“超级猪周期”
第四轮猪周期仍然持续了4年,从2018年5月持续至2022年4月,持续时间47个月,其中上行周期持续至2021年1月,约32个月,下行周期持续约15个月,此轮上行周期要明显大于下行周期。本轮猪周期受外部因素扰动较大,例如非洲猪瘟、规模化养殖以及新冠疫情等多重外部因素,是这几轮周期中涨跌幅最大、波动最明显的一轮周期。
在本轮上涨周期中,由于前期能繁母猪持续去化,存栏低位,奠定了此轮超长周期的基础,而突发的非洲猪瘟使得能繁母猪供应更加紧张,最后在新冠疫情可控后需求改善,供需矛盾被进一步计划,也催生了此轮超长上行阶段。上轮猪周期猪价在2018年4月份见底时,能繁母猪存栏只有3348万头,较往年相比处于偏低水平。
在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全国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种猪、仔猪、商品猪死亡率大幅增加,母猪产能下降,至2019年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下降至2720万头,其中产仔效率较低的三元母猪占比由10%增加到20%以上。猪价也迎来一波大幅拉升,2019年11月达峰值40.98元/公斤,涨幅高达262%。随后2019年底至2020年初能繁母猪存栏缓慢增加,由1985万头增加至3000万头左右,但三元母猪占比由20%提高到40%以上,母猪产能仍然不足,对应8-10个月后,即2020年下半年,生猪供应仍旧会紧张。叠加2020年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消费有所复苏,供需矛盾再度激化,猪价以及养殖利润持续维持高位震荡。
从此轮下行周期来看,在养殖利润丰厚以及国家持续出台鼓励生猪养殖政策的驱动下,养殖企业产能扩张,能繁母猪存栏快速回升,猪价随之承压回落。2020年3月开始能繁母猪产能快速恢复,对应2020年底至2021年初生猪出栏量增加,从2019年底开始至2021年,能繁母猪存栏从1985万头增加至4300万头,涨幅达117%。21年第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已经恢复至2018年同期水平。同时,2021年头均出栏重量比2018年增加7%以上,第二季度猪肉供给水平超过2018年同期,猪价承压回落,最高跌幅达72%。
图表 15:第四轮猪周期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6:2018-2022能繁母猪存栏变化
图表 17:生猪屠宰量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18:2018-2022自繁自养生猪及外购仔猪养殖利润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五)2022年4月至今:供强需弱,产能去化缓慢
2022年3-4月份猪价开始上涨,业内大多认为是第五轮猪周期的开始,上行阶段为2022年4月至2022年11月,仅维持了7个月,2022年11月至今处于下行阶段,周期尚未结束。从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来看,从2021年6月份后能繁母猪存栏开始下降,对应10个月后生猪供应减少,即2022年3月份生猪存栏较21年底下降了6%。
随后推动猪价上行,在2022年10月份达到峰值28.32元/公斤,较22年3月份上涨16.2元/公斤,涨幅达133.7%,上涨幅度较大。但从2022年11月份开始猪价便开始持续回落,截至当前7月初,猪价已跌至14元/公斤附近,跌幅达50%。因此不难发现,此轮周期的价格高点到低点,仅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与前四轮猪周期表现有明显的区别。
与以往周期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也是今年上半年猪价持续横盘的主要矛盾点。一方面是由于行业规模化程度提升,养殖效率提升以及疫病相对稳定,生猪产能较稳定。从现有数据来看,散养户产能占比即出栏 500 头以下的养殖场由2017年的53%下降到2020年的43%,尤其是在非瘟爆发后,国内散养户数量加速下降;目前18家上市猪企能繁母猪存栏总量约为738万头,占全国总存栏17%,同比增2.69%,2022年出栏量合计超过1.3亿头,同比增幅高达31%,占全国总存栏约19%,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而行业规模化的提升,也有助于生猪产能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猪价波动加剧,猪价的剧烈波动给予了二次育肥更多的投机性机会,导致养殖端普遍进行二次育肥和压栏行为造成了大猪的积压,从而导致产能去化缓慢。
图表 19:第五轮猪周期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0:上市猪企月度出栏量
图表 21:上市猪企能繁母猪存栏
数据来源:Wind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03
生猪供需分析及后市展望
(一)供给:产能去化缓慢,下半年供应仍较充裕
从各机构数据来看,年后虽供应呈现持续去化的态势,但下半年也难以大规模去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生猪出栏37548万头,增长2.6%。从涌益咨询的日度出栏数据可以看出,年后以来日度出栏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同时,生猪的出栏均重和宰后均重数据均有持续下滑的迹象,但伴随着9月份后消费好转,价格及养殖利润提升,生猪的季节性压栏及二次育肥仍将延续,需注意出栏体重的变化,因此下半年产能也难以大规模去化。
据涌益数据显示,7月全国出栏均重120.26公斤,较6月下滑1.02公斤,环比跌幅0.84%,同比125.78公斤下滑4.39%。但生猪产能去化确较为缓慢,截止6月底,能繁殖母猪存栏4296万头,环比一季度的4305万头减少47万头降幅1.1%,连续两个季度的环比降低,较去年末的4390万头下降3%;生猪存栏为43517万头,同比增长1.1%,相比一季度末增加423万头,增加0.98%。导致产能去化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仔猪价格一直稳定在平均500元/头以上,销售利润相对可观,因此养殖户淘汰意愿不强,仔猪存栏也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并可逐步转化为生猪出栏量;二是,上半年养殖行业虽持续亏损,但并没有达到深度亏损的程度,因此没有但范围刺激产能的去化,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基本在-160-180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278.54元/头;三是,养殖产业普遍预期下半年猪价会上涨,期货盘面上也呈现出远月升水的格局,在价格有所反弹的情况下,也会带动养殖户二次育肥的积极性;四是,养殖效率如PSY的提升,据涌益咨询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三元母猪占比7%,二元占比93%,较年初提升4个百分点。
图表 22:能繁母猪存栏
图表 23: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结构
数据来源:Wind、涌益咨询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4:生猪养殖利润
图表 25:生猪宰后均重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二)需求:季节性特征明显,下半年需求预期好转
猪肉消费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7-8月份为猪肉消费的淡季,从9月开始,猪肉消费将会逐渐好转,或在9-10月份的过渡阶段逐步提升,到11-12月份时达到下半年高峰水平,并一直持续到春节。上半年在经济温和复苏下,餐饮消费有明显好转,但持续回暖的态势并未保持,生猪需求恢复也不及预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1亿元,同比增长3.1%。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5581亿元,增长1.7%;餐饮收入4371亿元,增长16.1%。1-6月份,累计餐饮收入2432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1.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累计餐饮收入6230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3.5%。而终端需求,因多地高温或强降雨天气影响,需求疲软,屠宰企业订单也一般,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647万头,环比降幅5.7%;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29.83%,环比下跌2.04%。鲜销率方面,7月份鲜销率环比上涨,但上半年整体来看,鲜销率下降,需求恢复不及预期。7月企业平均鲜销率90.93%%,环比上涨3.82%;1-7月份屠宰企业平均鲜销率为87.06%,同比下跌1.49%。但随着9月份后,气温逐渐下降,终端需求或能有所提振。
图表 26:屠宰企业开机率
图表 27:月度屠宰量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图表 28:全国餐饮月度消费收入
图表 29:餐饮收入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 广州期货研究中心
(三)后市展望:四季度猪价存上行空间,但大周期拐点仍待供需矛盾驱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供给端,在疫病相对稳定的情况及产业规模化程度提升下,生猪产能较稳定,下半年也难以看到能繁母猪大幅去化的情况。且三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仍较大,从能繁母猪为生猪供给的先行指标(约10个月)来推算,2023年8-10月份的生猪出栏是由2022年10-12月的能繁母猪存栏供应。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10-12月能繁母猪存栏分别为4379万头、4388万头和4390万头,产能环比持续增加,今年三季度理论供应量仍较大。虽上半年我国能繁产能连续去化,但去化节奏较缓慢,且均高于我国能繁母猪存栏4100万头的合理数量,因此明年出栏压力仍不小。而需求端,季节性消费显著。
三季度一般为猪肉传统消费淡季,夏季7-8月份气温偏高,居民肉类消费清淡。9月份后随着气温逐步回落,叠加大型节日备货启动,直至春节,四季度下游消费端回暖或能有所支撑猪价季节性反弹。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在今年基本面没有大矛盾的背景下,四季度因季节性消费旺季提振,猪价或仍有支撑,但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并非产能去化带来的周期性拐点。因此新周期还尚未开启,当前仍处于本轮周期的尾声,大周期拐点的出现仍要待更大的供需矛盾出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