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式之“杠铃策略”,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演绎充分。我们在6.3中期策略展望《新投资范式:拥抱确定性!》,对新范式做出全面阐述。“新范式”意味着全球追逐确定性溢价,资产价格表现呈“杠铃策略”——两端资产占优(AI &中特估高股息),在系列二《新投资范式:成因、日本启示与应对》中我们详细展开90年代日本也面临两大不确定性,“杠铃策略”同样在90年代日本资产价格中体现,本篇报告我们主要聚焦90年代杠铃策略一端,日本科技股表现。
产业此消彼长,日本90s科技制造业大致分为三类。广场协议签订前后,日本的产业变迁经历从“厚重长大”到“轻薄短小”的转型,据此我们将日本科技制造行业分为三类:第一是传统优势,机械、汽车、家电。第二是新兴优势,手机、电子零部件。第三类是美股映射: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从行业轮动来看,第一类产业股价下跌;第二类与第三类行业在93年之后明显开始跑赢,行业轮动:移动通讯→硬件→软件和互联网。
(资料图片)
“增长中枢下滑的十年”,日本三类科技股如何表现?
(1)机械、家电、汽车:传统优势收窄,从繁荣走向停滞;典型公司经营步入寒冬,利润增速大幅下滑,股价遭受冲击;仅汽车产业在95年以后依靠轻量型和低油耗等产品力重新培育了全球竞争力。
(2)手机、电子零部件:贸易摩擦中另辟蹊径,新兴产业强竞争力。全球竞争力突出、产值和出口数据向上,日本电子元器件及手机龙头公司于均取得了显著绝对及超额收益,93-99年股价涨幅普遍在5倍以上。
(3)计算机、DRAM、软件及互联网:竞争力昙花一现,海外映射驱动股价。产业竞争力弱,兼容性差,缺乏价格优势等,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后;股票表现以美股映射为主而缺乏公司业绩支持,2000年后脱离产业趋势的泡沫终究破灭。
90年代日本科技股的投资启示。
(1)日本科技周期和“增长中枢下滑的十年”存在一定的脱敏,比如小家电在家庭渗透率达到饱和后90年代需求受损、但手机的消费浪潮依然如期而至,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也与全球发展浪潮紧密联系;
(2)在经济“失落”的阶段,“杠铃策略”下的科技成长行业会长期跑赢,“杠铃策略”的一端是远期盈利折现,科技行业受益于远期的产业发展趋势;
(3)日本从全球化受益者转变为受损方,重新聚焦内需、或者坚守海外竞争力的领域,是科技产业升级之路,比如日本电子产业链(内需)和汽车(外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船舶/通用机械部分领域有望继续培育全球竞争力,而内需的强支撑在于自主可控和明确的产业需求缺口(半导体/AI算力芯片/服务器);
(4)日本在个人电脑和DRAM产业的落后,都证明科技最终要走向低价并打开To-C场景,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观察AI业绩兑现环节或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信号(游戏/办公软件/AI大模型)。
关键词: